供熱行業屬于關乎民生的基礎性行業,以市場化原則實施特許經營有利于保障公眾利益,提高運行效率。相關企業主要通過市場競爭取得經營權,在供熱許可經營期內完成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運營,并依據政府定價向終…
摘要:一、發展環境:政策經濟雙向推動,為行業發展保駕護航城市供暖作為社會民生服務,主要由政府主導。在大力推動節能減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推進經濟社會發展…
導言概括:一、發展環境: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推動城市供熱快速發展城市供熱是利用集中熱源,通過供熱管網等設施向熱能用戶供應生產或生活用熱能的供熱方式。城市供熱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經濟和社…
根據中電聯數據:截至2022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25.64億千瓦,包括:火電裝機容量13.32億千瓦,水電裝機容量4.135億千瓦,風電3.654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3.926億千瓦。全口徑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12.13億千…
尹明博眾智合(Agora)能源轉型論壇中國電力項目主任、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專委會委員全面客觀認識新形勢下的我國能源問題,理解我國與美歐能源發展的差異性,外部挑戰和內部壓力,理清發展方向…
未來電力系統建設的目標就是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風電、光伏、水電、核電等無碳能源將逐步取代化石能源成為發電的主力。1.中國發展新型儲能的必要性電力系統是我國當前最主要的碳排放源之一。未來…
近日,發改委、住建部等五大部門聯合印發縣域垃圾焚燒指導意見。政策發布后,引發行業的熱議,有人說,這是我國垃圾焚燒正解決“大”的問題后,開始回頭補“小”的短板了,未來五年100噸級、200噸級的裝備將迎發…
1、 火電靈活改造、工業蒸汽:熔鹽儲能更廣闊的應 用場景熔鹽是一種優良的傳熱儲能介質。本系列報告上篇所述的光熱發電系統中,熔鹽 同時扮演了傳熱和儲能介質。硝酸鹽具有工作溫度區間廣、儲能密度高、無需高 壓…
上海市圍繞碳中和愿景下對負碳技術的需求,2022年10月,上海市印發的《上海市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要求實現地熱能多元化高效綜合利用,提出研究地下能源結構一體化高效換熱技術、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平…
江西是一個農業大省,具有較高的森林覆蓋率,在發展低碳經濟,開發生物質能能源上似乎有著天然優勢,但同時,也存在著許多因素制約江西的發展。
1.雙碳戰略提高新能源占比,大規模并網造成消納難題1.1.新能源裝機快速增長,風光發電量持續走高新能源發電裝機占比快速增高,高比例新能源并網成必然趨勢。隨著 雙碳戰略目標的推進,電力系統處于高速清潔化變革…
一、熱泵概述 熱泵是一種由電能驅動,能夠高效利用低品位熱能的加熱裝置。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熱量可以自發地從高溫物體傳遞到低溫物體,但不能自發地沿相反方向進行。熱泵基于逆卡諾循環原理,用少量電能驅動機…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聯美控股( 600167 ) ;惠天熱電( 000692 ) ; 寧波能源 ( 600982 ) ;華通熱力( 002893 ) ;京能電力( 600578 ) ;華電國際( 600027 ) ;金房節能( 001210 ) ;東方環宇( 603706 ) ;工大科雅( 301197 …
原文標題:2021年中國余熱鍋爐行業現狀分析,余熱改造推廣比例低,提升空間大一、余熱鍋爐綜述余熱資源是指在現有條件下可回收利用而尚未回收利用的能量,被認為是繼煤、石油、天然氣、水力之后的第五大常規能源…
10月以來,隨著北方較多省區氣溫下降,冬季供暖啟動在即。在黨的二十大新聞中心今日(10月17日)舉行的首場記者招待會上,國家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任京東表示,目前北方地區陸續進入冬季供暖,正會同有關方面…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能源企業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必然選擇和重要引領。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政策背景下,熱電企業搶抓能源轉型戰略尚屬初始階段,尋求改革升級之路,實現新的…
2020年9月,中國向全球提出“雙碳目標”——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兩年多來,中國在綠色低碳發展道路上不斷探索。雙碳目標下,既有建筑改造如何配合能源結構的變化?在9月8日的第十四屆全國既有建…
“3060雙碳”轉型目標的設定,帶火了新能源行業以及跟碳中和相關的賽道。有了碳排放數據和來源,只要緊扣“碳排放”這個核心,就容易對碳達峰碳中和有個提綱挈領的了解:哪里碳排放多,哪里就可以著重發力;哪些…
在氣候變化大背景下,全球性降碳減排趨勢為天然氣消費提供較大增長空間,然而烏克蘭危機造成的天然氣供應減量加大了煤炭的使用,從短期看天然氣面臨煤炭的替代性挑戰。我國天然氣外采比例較高,勢必會受到國際市…
2022年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期間 ,“碳中和與煤炭高質量發展論壇暨第十二屆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峰會”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北電力大學原校長、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劉吉臻作主旨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