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機愈演愈烈
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俄羅斯和歐洲主要國家的矛盾加劇。俄羅斯方面8月19日表示“北溪-1”天然氣管道將停止供氣3天,這讓原本就陷入能源危機的歐洲,供應體系更加崩潰,天然氣價格飆漲,德國電價也飆升至創紀錄水平。

期貨市場,8月22日,倫敦洲際交易所天然氣期貨價格超過了3000美元/千立方米,創下今年3月8日以來的新高。荷蘭TTF指數(歐洲流動性最強的樞紐)9月天然氣期貨價格一度達到3024美元/千立方米(292.4歐元/兆瓦時)。
國內市場,受酷熱天氣影響,全社會用電總量攀升,導致局部地區電力供應緊張,四川、湖北、重慶、江蘇等地陸續發布了限電通知。
Choice數據顯示,今年7月全社會用電量8324億千瓦時,創歷史同期新高。其中。第二產業用電量5132億千瓦時,同比下降0.10%;第三產業用電量159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50%;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148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6.80%。

各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近年來,全球能源結構逐步向低碳形式轉型,而局部地區的能源危機加速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步伐,尤其是風電、光伏等間歇性可再生能源成為全球新增裝機的主力。
Choice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13.28萬兆瓦,續創新高。其中,中國新增5.3萬兆瓦,連續9年穩居世界第一。


2021年,我國風力新增裝機容量4757萬千瓦,相比2020年增速有所下滑,但裝機量仍保持在第二高水平。

8月2日,國家能源局召開三季度網上新聞發布會,2022年上半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5475萬千瓦,占全國新增發電裝機的80%。其中,水電新增941萬千瓦、風電新增1294萬千瓦、光伏發電新增3088萬千瓦、生物質發電新增152萬千瓦,分別占全國新增裝機的13.6%、18.7%、44.7%和2.2%。風電、光伏新增裝機占比63.4%。
儲能市場迎來高速發展期
風電、光伏滲透率的持續提升對儲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1年7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到 2025 年國內儲能裝機規模達到30GW以上。
光大證券預測,到2025年,我國儲能投資市場空間將達到0.45萬億元,2030年增長到1.30萬億元左右。
中信證券在報告中指出,2016-2021年國內儲能累計裝機量由24.3GW提升至46.1GW,CAGR為8.2%,近幾年國內儲能呈現穩步增長態勢。

隨著儲能市場的持續增長,上市公司紛紛加大儲能項目的投資力度。據Choice數據統計,今年5月以來已有約20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儲能項目投資計劃。其中,首航高科擬投資超100億元用于投資儲能項目,億緯鋰能擬定增90億元用于動力儲能鋰電池項目。

儲能產業鏈及概念股分析
儲能,簡單講就是把發的電存起來,等到要用的時候再用。其應用場景就分為:發電側儲能;電網側儲能;用戶側儲能。按照儲存能量的形式分,可以分為機械儲能、電化學儲能、電磁儲能、熱儲能和氫儲能等。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機械儲能和電化學儲能。
Choice數據產業鏈研究平臺將儲能技術產業鏈分成上中下游三個環節。上游包括電池管理系統、能量管理系統、電芯、儲能變流器和儲能部件,相關上市公司有陽光電源、中天科技、比亞迪、錦浪科技。中游包括機械儲能技術、電化學儲能技術、熱儲能技術和儲能電池,相關上市公司有華陽股份、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南都電源、首航高科等。下游主要包括發電側、電網側、用戶側的應用端,相關上市公司有華能國際、金風科技、特變電工等。
今年以來A股市場震蕩下行,但儲能概念股表現出色,截至8月24日,板塊內19只股票漲幅超過50%,7只股票漲幅超過1倍。從已披露半年報的數據來看,多家公司半年報實現高增長,德業股份、圣陽股份凈利潤增速超過100%。

儲能市場有望翻倍發展
在全球“雙碳”目標指引下,能源轉型持續推進,各大機構積極看好儲能市場有望迎來高速發展期。
中信證券:政策、電價和新能源裝機滲透率提升等多種因素推動儲能行業快速發展,預計2025年海外/國內新增儲能裝機量分別為190/80GWh,合計超270GWh。從市場空間來看,我們預計2021-2025 年,全球儲能市場空間將由507億元提升至3263億元,五年CAGR超過60%;2022年實現翻倍以上增長。
安信證券:從國家頂層設計到地方省市出臺的政策來看,儲能成為目前解決能源變革的重要手段。2022年是儲能的訂單放量年,率先拿到訂單的企業有望占據先發優勢。具備訂單獲取能力及規模擴張能力的企業,有能力迎接市場進一步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