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秦嶺-淮河”線是中國南北地理的分界線,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也被定義為集體供暖的分界線。我們根據采訪、調查等方式,畫出了一張“中國南北方集體供暖形勢圖”,來給大家看看中國供暖分界線究竟什么樣?

在這個區域內,供暖和不供暖的城市犬牙交錯,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也都在為自己冬天的“脫衣自由”奮力呼喊。

ps:供暖數據繁雜,若與實際情況有出入,請留言區指正
在“戰況”最激烈的陜西、河南、安徽和江蘇四省中,只有陜西省是最嚴格按照“秦嶺-淮河”線標準劃分的省份。在其南部的三個城市,漢中、安康和商洛都位于秦嶺山脈中,高大的山脈阻擋了來自北方的寒流,使得溫度相對較高。商洛由于緯度更靠北,一月的最低平均溫度亦達到了零下四度,由于背靠秦嶺,它還是失去了集體供暖的機會。

混戰區各城市地形示意
河南周口的供暖境況也略顯尷尬,幾個鄰居城市或多或少都有暖氣的存在,即使是緯度更靠南的南陽和駐馬店;信陽按照“秦淮”線沒有集中供暖,暖氣為相隔數十公里的駐馬店和信陽間狠狠地刨了一道鴻溝。安徽的表現有些不盡人意,除了省會合肥,其他淮河以北的城市冬季全線不供暖,并且它們的暖氣工程依舊在“什么時候能完工”的呼聲中徘徊發展。
徐州,是江蘇(甚至是包郵區)唯一供暖城市,被絕大多數城市爭相羨慕。同為蘇北的其他城市,皆位于淮北平原南端,東側緊貼黃海??珊K{節作用在此處并不明顯,海洋氣流夾帶大量水汽,增大了城市里的空氣相對濕度與熱導率,導致氣溫變低。緯度更高的海岸城市連云港更是難上加難,市民大概只能躲在空調屋十斤棉被里,流下冰冷的淚水。

連云港的十一月(圖片來自網絡)
如果不是“秦嶺-淮河”線,到底什么才能決定城市供暖?
中國集中供暖首要考慮的因素是溫度?,F行的供熱標準是:最低氣溫小于等于5℃超過90天的地區進行集中供暖。

供暖混戰區重點城市冬季的平均氣溫
經濟與能源對能否供暖來說,也許更為重要。

混戰區各城市GDP總量示意(2018)
湖北十堰能夠在集中供暖中擁有姓名,大多要感謝“二汽”(中國第二汽車廠,即東風汽車集團)。“二汽”廠區分布在十堰市的不同位置。自20世紀80年代起,工廠利用制造產生的蒸汽余熱與已有的城市供熱管線,配合著市政工程將暖氣送到了市民家中。
武漢與合肥作為兩個“秦淮”線以南的省會城市,運用經濟優勢在一些小區進行市政供暖。即便近些年由于能源價格上漲造成供熱企業的成本壓力,但有暖氣的市民在冬天都站在了舒適鏈的頂端。
目前,我國城市集中供熱的熱源形成了以鍋爐房、熱電廠為主,其它熱源方式為補充的格局。鍋爐房、熱電廠主要的原料為煤炭。我國很大一部分的煤炭都用在了發電和鍋爐房上。

我國熱源格局分布及煤炭消費去向(2017)
因此,城市擁有煤炭資源能夠為集中供暖建設提供更多的便利。河南的平頂山、駐馬店與商丘、江蘇的徐州,大多都是因為煤炭資源能夠自給自足,從而提供熱能,收獲冬天的暖氣。
綜上,混戰區實現供暖的城市,多為經濟較為發達或者資源豐富的城市,集體供暖也成為了當代城市發展的一個硬實力的表現。在脫離混戰區的三個南方城市中,暖氣的存在不但體現出經濟與資源的優勢,還有當地政府對市民的熱切關懷。


雖然六盤水擁有爽爽的夏季,但是在冬季,市民就像被泡在“六盤冰”里。為了保證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當地政府在2012年就把供暖提上了日程,加上華南地區最大煤田對城市的加持,使得這一計劃能夠更快地在六盤水落地。
昆明在2018年冬季也開始實行由用戶自行選擇的供暖方式。作為缺少熱源的西南城市,昆明市采用了天然氣供暖,更為節能環保,并且用于采暖的氣價低于生活用氣,加入集體供暖成為了很多昆明市民的新選擇。
如今,對于尚未擁抱暖氣的城市,南北方的各地政府都在積極的解決老百姓冬季取暖的問題:在未來的五至十年內,絕大部分北方城市會實現集中供暖,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南方人冬天取暖不再靠“抖”。
你的家鄉在哪兒?現在暖了嗎?歡迎大家在留言分享。
主要參考資料:
1.《我國城市集中供熱系統模式研究》,王洋洋,2019;
2.《2019-2025年中國集中供熱行業全景調研及發展前景報告》;
3.《東西湖區何時實現集中供暖》,武漢晚報,2019;
4.《北方城鎮集中供熱能耗宏觀數據統計現狀及改進分析方法研究》,區域供熱,2019(3);
5.《濕冷為何比干冷更冷》,泰州晚報,2012
6.全國供暖與能源生產情況,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was5/web/search?channelid=288041&andsen=%E4%BE%9B%E6%9A%96
7.2018中國供暖市場現狀與競爭格局分析,搜狐,2018:http://www.sohu.com/a/282488834_99962115
8.各城市一月平均溫度,天氣網:http://www.tianqi.com/
9.各城市概況,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