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已是海陽市區全域核能供暖的第二個年頭。一個冬天過去,又一個冬天來臨,當地居民對“溫暖一座城,湛藍一片天,少交一塊錢”的核能供暖,開始了新的體驗。
只有熱量的傳遞沒有水的交換
供暖季開始后,寒意漸濃。來到海陽市亞沙村小區居民侯蓮蓉的家,推門之際,一股暖流拂面而來。
“我家隔壁和上下樓都沒有人住,屋里還是非常暖和,溫度計顯示室內溫度已達到26攝氏度,和以前燒煤供暖相比,現在溫度更穩定。”侯蓮蓉拿出溫度計向記者展示。
在距離侯蓮蓉家約18公里處山東核電有限公司“暖核一號”的供熱動力設備間,幾臺水泵電動機發出陣陣轟鳴。這里是熱網循環水系統的“心臟”,用于核能供暖的水在加壓后,經過多次熱量交換,通過市政供熱主干網輸送到城區居民的家中。
“‘暖核一號’供熱項目從核電機組抽取已經發過電的部分蒸汽作為熱源,在物理隔絕的情況下,進行多次熱量交換,最終將溫暖送達用戶家中。”山東核電有限公司供熱系統運行負責人王林暉向記者介紹,用戶與核電機組之間是采取多重隔離屏障的方式,整個過程經過5個物理隔離回路,并且在廠內外的回路之間采取了壓差設計,可以確保供暖絕對安全。

據了解,目前全國核能供熱項目有三個,作為我國最大的也是首個核能供熱項目,“暖核一號”的供熱能力占目前全國核能供熱總能力的92.8%。今年7月,“暖核一號”三期900MW遠距離跨區域核能供熱工程開工,計劃于2023年投運。屆時,供暖區域可達煙臺、威海多地,滿足約100萬人口的取暖需求。
談到核能供暖的經濟賬,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核能發展總工程師,山東核電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吳放認為要有長遠目光,“長期來看,核能供暖會比燃燒化石燃料更實惠。”
在吳放看來,基于最近兩年的煤炭價格加上一定距離的傳輸成本,使用核能供暖的價格略低于燃煤供暖。但未來化石能源的價格可能會因為產量、儲量、碳排放市場化等原因不斷上漲,而使用核能近似于一次性投資,費用主要花在建設時期。投產后,核燃料的價格占成本的比重較小,即使發生類似化石能源的大漲價情況,也不會對核電站的經營產生大的影響。因此,核能發電、供熱的成本比較穩定。
經濟賬和環保賬
11月10日,記者走進海陽市豐源熱力有限公司的大門,發現過去看到過的一個40噸供暖熱水鍋爐已不見蹤影,原來鍋爐房的位置被改建為核能供熱調度中心。
“不用燒煤了,我們把鍋爐都當廢鐵賣了。”豐源熱力生產技術部經理李??普f,他從“爐長”搖身一變成為核能供熱換熱站負責人,負責將核電站傳來的熱量轉送到千家萬戶。
李??苹貞?,之前每到供暖季,換熱站的熱水鍋爐需要消耗大量煤炭,運煤車輛來往不絕,15層樓高的脫硫煙囪也不停吐出煙塵。雖然排放符合環保要求,但長期排放也會對環境造成壓力。2019年5月24日,海陽市政府與山東核電有限公司簽約,共同啟動推進核能供暖項目,開創了國內核能商業供暖的先河。海陽市政府推薦豐源熱力與山東核電有限公司共同經營這項全新的業務,由核電廠提供熱源,豐源熱力輸送熱源。
經過一段時間運行,在供給端,海陽市的12臺燃煤鍋爐被全部拆除,用戶端卻沒有發生什么改變。

而比經濟賬更為亮眼的,則是環保賬。據統計,“暖核一號”運行以來,累計對外提供清潔熱量258.2萬吉焦,減少原煤消耗2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42萬噸,區域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每一步都在創造歷史
海陽核能供暖作為全國首創項目,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參考,每一步都在創造歷史。
時間回到2017年,吳放到山東核電有限公司任職。次年,海陽核電1號機組商運,他提出了核能供熱的構想,并制定了“三步走”的戰略:一期“園區級”(供熱能力30MW)輔汽供熱模塊、二期“縣域級”(供熱能力200MW)抽汽供熱模塊、三期“區域級”(供熱能力900MW)大規模抽汽供熱模塊等多個技術標準化方案。這一套核能供暖技術,被命名為“暖核一號”。
吳放掛帥,公司成立了項目推進小組。技術路線、安全評審、地方溝通、商業模式、公眾宣傳……團隊認真梳理了需要完成的任務,發現到處都是困難,需要逐項推進、各個擊破。

“核能供熱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一頭牽著百姓溫暖過冬,一頭連著藍天白云。”海陽市委書記劉海彬介紹,在山東核電核能供暖方案評審通過后,海陽市就成立了專業技術小組,多次與山東核電進行技術參數對接,加快推進核能供熱進程。
2019年,“暖核一號”一期31.5MW工程投運,包括核電廠員工宿舍區及施工生活區在內的30多個小區及共建設施率先用上了核能供暖。接著,就是要攻關“暖核一號”二期202.5MW工程。和一期不同,要實現更大范圍供暖,需完成一系列實體改造——高壓缸排汽管道、閥門、換熱器、凝汽器……除此之外,還涉及控制方案的改變。
最終,“暖核一號”二期202.5MW工程攻克了“核電機組常規島汽輪機中間級抽汽”的相關技術,填補了“百萬千瓦級中壓飽和汽輪機組抽汽技術”的國內空白。工程團隊還研發出適用于飽和蒸汽的大口徑抽汽止回閥、快關調節閥等新型閥門,在核電熱電聯產關鍵設備上實現了國內首創。
2021年11月,“暖核一號”二期202.5MW工程正式投運,海陽城區從此告別了化石燃料供暖,成為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