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目基本情況
杭州市濱江區海創基地建成于 2004 年 10 月,總占地面積 304 畝,總建筑面積 24 萬平方米,綠化面積超過 50%,海創基地大樓曾被稱作“亞洲第一單體建筑”。陸特能源通過科學設計,引入前沿技術,將地熱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綜合應用于整個園區,從而大幅降低能耗。
其中二樓連廊建筑空間采用了更為先進的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技術以及舒適性末端技術,旨在打造零碳舒適性建筑空間,同時進行舒適性評價與能效監測, 采用超節能的輻射空調系統和照明系統滿足建筑空間的冷熱和照明需求,又通過太陽能發電解決空調和照明系統的耗電問題。

二、綜合效益
(一)社會效益:全國首個綠色建筑條例立法所在地(浙江?。┑恼怨愴椖?。
(二)環保效益:減少海創基地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實施既有建筑綠色改造認證評價,采用先進設備或技術措施,可以有效地減少海創基地天然氣、電、水等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并減少 CO?等污染物的排放, 實現人、建筑與環境的友好共生。
(三)經濟效益:提高海創基地建筑舒適度,提升項目品質,大大降低維護運營費用,長期經濟效益顯著。
通過對自然采光通風的優化設計、室內噪聲的控制、室內空氣污染物的控制、大空間的微氣候環境設計、智能化控制等措施,將營造出海創基地舒適、健康的工作環境,大大增強對客戶的吸引力;
獲得既有建筑綠色改造評價標識,進一步提升海創基地的知名度,并提升物業出租使用率;
通過海創基地既有建筑綠色改造認證評價的實施,可降低單位面積建筑能耗24%~50%,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大于 28.2kg,可再循環材料大于 7.7%,綜合經濟效益顯著。

(四)自身效益:提升海創基地整體形象,提高公眾認可度。
通過既有建筑綠色改造認證評價的實施,本項目中建筑品質的提升、效率的提高、舒適度的增強、以人為本等的周到考慮,將使海創基地的品牌更容易獲得公眾的認可,并樹立起優秀的品牌形象,有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同時也能為后續項目的開發起到示范作用。
三、典型經驗和做法
光伏地熱-體化
充分考慮園區地下土壤空間,利用其豐富的淺層地熱能資源,為園區的空調提供冷熱源。充分利用建筑屋頂及地面車棚新建太陽能光伏發電,為園區提供清潔電力來源。
集中采用綠色建筑技術、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技術以及舒適性末端技術,打造近零能耗空間的同時,實現溫度、濕度、氧度、凈度、靜度、氣流速度等指標高度恒定的舒適"陸"度空間。